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么有喜感的纪录片,5分钟一集,给孩子做中国艺术启蒙挺好!

手手君 大手牵小手
2024-09-08

在成长过程中

一起分享专业、实用、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

大手牵小手,幸福向前走!



昨天,总有干货和惊喜的 大手牵小手 ,推荐了一系列《这些每集才5分钟的优秀纪录片,不伤眼又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!推荐!》(戳蓝字标题即可阅读),许多家长都说特别好,收藏了!


有位热心老母亲还发来了建议——


哇嘎嘎嘎嘎,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啊!其实这部纪录片我们已经刷过了,早就写好了文章,预备着国庆期间推荐给大家呢!


这部纪录片有什么特别?


在家庭通识教育中,美术和音乐通常是普通父母最无力的部分。


面对一幅上千年的古画,我们其实和孩子一样懵懂,能说的也只有:“哦!哇!画得多好,啧啧啧……”


可是真要看片补点课吧,太正经的我们自己都看不下去,看了也什么都记不住,别说孩子了。


其实咱们普通人也不用知道什么专业的绘画技法,知道它是什么朝代的,大概画的是什么,画了作什么用也就可以了,又不指望当画家。


所以,有位导演就真的大开脑洞,想了个办法——



一群插科打诨的喜剧演员,一组深居博物馆的千古名画,它们碰到一起能擦出什么火花?


嘿嘿,这个脑洞真的是大开啊!这部纪录片名字就叫——《此画怎讲》。


这部腾讯视频出品的名画真人番节目,选材于14幅中国古代著名画作,由开心麻花成员出演画中人物,在画框里开口向观众讲述画作主人公的故事。



看片之前,你需要彻底刷新对“纪录片”的既有认知,才能和画中人同频共振。



给孩子的古典审美普及顿时有趣了!像这部片子这样,让画自己动起来……

01

神级还原

古人的逆穿越

你没看错,画里的人活了。


穿着古人的服饰,拿着古人的道具,待在古代的画框或卷轴里。突然间,伸伸胳膊动动腿,活了,说话了,还会吐槽呢!


片子吸引人的第一眼,就是这堪称神级的古装cosplay秀。



1:1的实物还原,对妆发、服饰、道具都力求原样重现。因为有原画作参照,模仿起来比拍电影还要真实。


据说道具、服装、钗环等由获得过白玉兰最佳美术奖的道具团队负责,再由博物馆级的专业团队进行装束复原。


看这饰品的精细度,服饰的真实度,还有妆容的仿真度,都是相当费功夫的。



甚至就连动作神态都模仿得惟妙惟肖。



不是演员把人物演活了,而是用现代技术让古人复活了。


02

此画怎讲

画里人自己讲


让一幅画自己开口说话,说点什么呢?


说得太深就成了文化科普片,一本正经的没人要看。可要是太不着边际了,又显得没内涵没文化,不符合纪录片的“片设”,也白白浪费了copy不走样的服化道。


编剧遇事选取了一种讨巧的办法,让人物操着现代的语言,讲着时髦的梗,通过剧情设计不知不觉地带出画中隐藏的古代知识和信息。这样一来既不过分严肃又不显得轻佻。


比如开篇的唐代名画《捣练图》。



一出场就是十二个人物。要是没有人讲讲,谁能知道它表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,里面的工序分为捣练、络线、熨平、缝制,并且分成了捣练、织线、熨烫三个劳动小组?


这不,小姐姐们要开始发挥了。


捣练组的小姐姐显然很不满意自己的工种,每天重复地锤捣生丝,累都累死了,还只能站在车间一角,永远占不到C位。



还是织线缝衣组好,动作幅度仅限于小臂和手指,坐着就把钱挣了。



熨烫组看起来也不错,那么多人干一个活,明显的劳动力过剩,多轻松啊?



强烈要求转岗!


哪就那么容易?另一位小姐姐说了,织线缝衣组干的络线和缝制是最劳神费力的活,线捻不匀,缝缝得不直都会出问题,坐久了还容易腰椎间盘突出。你看她俩,都是一身的职业劳损。



熨烫也不好干,稍不留神烫个洞整块料子都废掉,工钱还不够赔的,精神压力贼大。



咱们捣练虽然看起来不起眼,可是好干也轻松,却是整个车间的核心。只有把生丝处理得够白够软,才能做出高级成衣来。


所以啊画的名字才叫《捣练图》,可见咱们这个工种已经是妥妥的C位了OK?


看来当年张萱画这幅画时是认真观察过生活的,唐代丝织业独步世界,谁想到背后有这么多细碎磨人的工序?




小姐姐们的一场白日梦,就这样把古画的背景、作者、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。


再看这幅宋代有名的婴戏图《蕉阴击球图》。它描绘的是老母亲在自家庭院里陪着孩子玩锤丸的场景。



老母亲一边看孩子,一边还要做兼职接听粉丝电话,也是够辛苦的。



宋代的粉丝素质真不行,居然打来电话说你们不是婴戏图吗?怎么只有婴不唱戏啊?


这个……


老母亲只得吐血解释:婴戏图是一种描绘儿童玩耍嬉戏的画作,寓意多子多福,幸福美满,并不是一边看孩子一边唱大戏。



宋代因为战争频仍造成人口下降,为了鼓励生育,这种“骗人生娃图”非常风行。人们手持画有这种画的扇子到处行走,就是当时的多生多育人肉广告啊!


至于生出来的娃要不要鸡,宋代老母亲和我们一样焦虑。



宋代人提倡“教子当在幼”,什么琴棋书画、诗词歌赋、茶艺厨艺的培训班都有,就连打官司的讼学都有补习班。


看来任何时代生不生和鸡不鸡都是个问题。总而言之就是:普天之下谁不鸡娃,鸡娃之道重在老妈!

03

太不正经

脑洞都能暴走

古人为什么非要一本正经?他们不正经起来会是什么样子?


其实也不是不正经,而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他们,也有了和今人一样的琐碎烦恼,看起来就特别搞笑。


像这幅《西湖吟趣图》,画的是梅妻鹤子的林逋。他是北宋著名的隐士,躲起来不上班不仅是现代人,也是古人的理想。


你看他往桌子上一趴就趴了上千年。



可是就算不上班也会饿啊,吟再多诗也填不饱肚子。


天寒地冻的,小童不干了,嚷嚷着要去替先生领失业保障金。


跑了几次,不是要提供纳税证明,就是要提供不纳税证明。



还有身份证明,就是要证明“林逋是林逋”。


……


想来想去,也只有画这幅画的钱选才能证明里面的人是林逋。


可还是不行。管事的人说了,林逋是北宋人,画家是南宋人,时代不同证明无效。


最后还是画作所在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出面解决了“证明”问题。


接着,小童满怀希望地领回了一张——白条。



说是天气寒冷库银不足,须等到春天才能兑现银两。


唉,还是饿着肚子吟诗吧。


这幅《听琴图轴》,描绘的是宋代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,据说其中的抚琴者就是宋徽宗赵佶。



不知道吧,这位写瘦金体的皇帝是个十足的足球迷,把“蹴鞠”奉为国粹,还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“齐云社”!


从弹琴到足球,楼也不知道歪到哪里去了。


一曲终了,皇帝大人拿出两张球票:两位爱卿,谁愿陪朕去看国足的出线之战?



呃……这……气氛有点尴尬。


两位大人你推我让,难分胜负。一个说发过誓再看国足就剃光头,一个说家里已经没有电视机和手机可砸了!



气得皇帝吹胡子瞪眼:你也不去他也不去,连个助威的都没有还怎么赢?罚你们一人一张票,两个都去看!


这一手锅甩得!


还有那多才多艺的果亲王允礼,别看他在《果亲王允礼像》里不苟言笑的样子,内心戏也是足足的。



先是公开撇清了与皇嫂甄嬛的关系,说史上并无“大明湖畔的”甄嬛。



继而又开起了直播教授古代文化。


虽然知识面广谈吐不凡,可是技术上太弱鸡,直播一路翻车。


一会是镜头歪了。



一会失焦了。



临到直播结束前又没电了。



富二代就是没耐心,一言不合就罢工。



得,剧透得差不多了,大家自行上网看吧。


目前这部片子的豆瓣评分是8.1分,作为纪录片来说已经不错了。腾讯视频上的9.0分多少有点王婆之嫌。


作为一部不太正经的纪录片,视觉体验非常惊艳,第一季选取的14幅名画,时间跨度前后超过1000年,内容涵盖文人画、仕女图、院体画等不同类型,但都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价值。


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一种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思路,新奇而不出格,轻松而不低俗,更容易被学生党和年轻人接受,而且还能老少咸宜。


更关键的是,每集5分钟的长度,也很适合放假的时候家人一起在碎片时间里同看同乐。


腾讯视频上已经出到25集,前面20集可免费观看,手手君偷偷说,其实,20集也……够了!


OK,祝大家节日快乐,今天也才过了一半呢,乐观主义者说,还有一半的假期呢,我们慢慢来!


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

留下了许多让世人惊叹的文化宝藏

大手牵小手

推荐给孩子们的这些好资源

孩子喜欢且接受的方式

生发对民族文化的探究、热爱之情

真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!



推荐阅读

欢迎你关注  大手牵小手 这个宝藏级的公众号!很多名师、名校长以及鸡娃有道的家长,都源源不断地提供者各种好的方法和资源!记得把  大手牵小手 公众号设为星标,这样就不会错过啦!


适合长假刷的片子,可以戳 大手牵小手 之前的精华推荐:

这些每集才5分钟的优秀纪录片,不伤眼又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!推荐!

这几部思维益智的纪录片,教会孩子用理性思维明辨真伪,逻辑强大更聪明!

赞!这部新出神作,每集才5分钟,把东西方文化史为孩子串成气势恢宏的一条线!

这部中国版“博物馆奇妙夜”槽点不少,但真的很适合跟孩子一起看!


这两天,无数家长都怒赞的几篇文章很有用:进了初中,才发现这几条经验一定要在小学时知道~局势不明朗的时候,普娃的求学之路如何规划?深度好文!
差距是在放学后拉开的!资深班主任传授的陪读经验很有用,收藏!一定要抓住开学前两周的“黄金期”,这位教研组长的经验太实用!“手执戒尺、眼中有光”,这位名师的普娃育儿经值得一看!》,都是上海名校名师为 大手牵小手 专门写来的文章,手手君强烈推荐你复习一下。

接下来还有几篇干货,近期会在 大手牵小手 刊登:

一篇是小学低年级的陪读和陪伴;一篇是三四五中高年级的陪读和陪伴,不仅有学习上的实操方法,还会说到前青春期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;

还有一篇是以体制内重头戏语文学科为例,说说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,会分享很多非常细节的方法。


关于入学后的习惯培养,可以看这几篇:《一个上班族老母亲的真实陪读经历,从幼儿园到小学,每一步都在升级打怪!》《朗读、写字、计算!这三件事拉开了入学后的差距!》《孩子一做作业就畏难、焦躁、拖拉?有个老母亲破解了孩子的心理关!》《自从把作业细分后,陪读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!干货!》《四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小事,却决定了孩子学数学的高度!


关于兴趣爱好的培养,欢迎戳 大手牵小手 的精华:

怎样理性规划学琴之路:什么时候开始,选择哪种乐器,时间如何安排……一文说清!

一个普娃的十年学琴路:除了坚持,别无他法。

练了9年的小提琴,升学路上的一大堆经验要不要听?

一个学围棋的孩子成长史:我用20年才明白,收获最大的是什么……


更多好文章源源不断推出,记得关注 大手牵小手 后设为星标,这样就不会错过啦!



大手牵小手 

总有干货和惊喜

选择“设为星标”

就能一键找到,不会错过啦!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大手牵小手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